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  便携式总烃分析仪安全使用规范

便携式总烃分析仪安全使用规范
更新时间:2025-08-26      阅读:109
  一、防爆设计解析:从结构到功能的本质安全保障
 
  便携式总烃分析仪的防爆设计需满足隔爆型(Ex d)或本质安全型(Ex ia)标准,核心在于通过物理隔离、能量限制和材料选择,阻断燃烧三要素(可燃物、氧气、点火源)的协同作用。
 
  隔爆外壳设计
 
  材质与结构:采用高强度不锈钢或铝合金外壳,厚度≥3mm,接合面间隙≤0.15mm,确保内部爆炸能量无法传递至外部环境。例如,某型号分析仪的隔爆腔体采用中空圆柱形接合面与隔爆螺纹双重防护,可承受1.5倍最大爆炸压力。
 
  密封性:所有接口(如气路、电源、数据接口)均采用双层密封圈设计,IP66防护等级可防止粉尘和喷水侵入,避免外部可燃气体渗入仪器内部。
 
  本质安全电路
 
  能量限制:通过限流电阻、稳压二极管等元件,将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和能量限制在安全范围内。例如,氢气检测模块的输出电压≤12V,电流≤100mA,远低于氢气的最小点火能量(0.02mJ)。
 
  防爆元件:采用符合GB 3836.4标准的本质安全型传感器和电路板,表面温度≤85℃,避免高温引燃可燃气体。
 
  防爆认证与标识
 
  仪器需通过ATEX(欧盟)、IECEx(国际)或CNEx(中国)认证,外壳上需标注防爆标志(如Ex d ia IIC T4 Gb),明确适用气体组别(II类)和温度组别(T4级,最高表面温度135℃)。
 
  二、危险环境操作禁忌:规避三大高风险场景
 
  在石油化工、制药等易燃易爆场所使用便携式总烃分析仪时,需严格遵守以下禁忌,避免因操作不当引发爆炸事故。
 
  禁忌场景1:未做气体置换直接开机
 
  风险:若仪器内部残留可燃气体(如甲烷),开机时高压电路可能产生电火花,引燃气体。
 
  规范操作:
 
  开机前用氮气吹扫仪器内部气路(流量≥500mL/min,时间≥5分钟),确保残留气体浓度低于爆炸下限(LEL)的25%。
 
  示例:在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区检测前,需先关闭采样泵,用氮气置换气袋和管线3次。
 
  禁忌场景2:在富氧环境中使用非防爆型配件
 
  风险:富氧环境(氧气浓度>23.5%)会显著降低可燃气体的爆炸下限,非防爆型采样泵或数据线可能成为点火源。
 
  规范操作:
 
  仅使用防爆认证的配件(如隔爆型采样泵、本质安全型数据线),避免使用普通橡胶管或塑料接头。
 
  案例:某化工厂因使用非防爆采样泵,导致氧气管道泄漏时发生爆炸,造成人员伤亡。
 
  禁忌场景3:未切断电源更换电池或充电
 
  风险:在爆炸性气体环境中带电操作可能产生电弧,引燃气体。
 
  规范操作:
 
  更换电池或充电前,将仪器移至安全区域(如通风橱或室外),并关闭电源开关。
 
  充电时使用防爆型充电器,避免过充(电压≤12.6V)或过放(电压≥10.8V)。
 
  三、安全使用流程:从准备到收尾的全链条管控
 
  使用前检查
 
  确认仪器防爆标志与现场气体组别匹配(如Ex d ia IIC适用于氢气、乙烯等环境)。
 
  检查气路连接是否牢固,用肥皂水测试接口无泄漏(泄漏率≤1×10⁻⁶ Pa·m³/s)。
 
  现场操作要点
 
  采样时保持探头与排放口垂直,避免气体回流至仪器内部。
 
  若检测到可燃气体浓度接近LEL的50%,立即停止检测并撤离现场。
 
  使用后维护
 
  用氮气吹扫气路和传感器,避免残留物腐蚀元件。
 
  存储时保持环境干燥(相对湿度≤75%),温度-20℃~50℃,避免阳光直射。
 
  四、便携式总烃分析仪应急处理:火灾与泄漏的快速响应
 
  火灾:立即切断电源,用干粉灭火器扑灭初期火灾,禁止用水或泡沫灭火器。
 
  气体泄漏:迅速关闭气源阀门,开启通风系统,人员撤离至上风向安全区域,并设置警戒线。
电话 询价

产品目录